close

 

(純屬個人觀感,欲閱覽者請保持理性 勿戰)

 

有關社會時事的文章,我都傾向註記個小行,提醒自己也提醒他人。

「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 伏爾泰 Voltaire

 

2016年05月23日發生一起兇殺案,據媒體描述,少年會同另一名未成年人殺害親生母親後,還駕車乘載數名友人遊樂,後在輔仁大學前遊蕩被警方逮捕。

再者,今天05月26日的新聞,輔導員在輔導該名向姓少年50分鐘後認為後10分鐘少年大哭,具有教化可能性,看社會願意付出資源來拯救該名少年。

我想談論的大概有三個方向:

壹.媒體報導新聞時,企圖用文字操弄大眾情緒

   之前我就這麼認為了,無論哪個國家的媒體,都企圖煽動社會大眾的情緒來滿足自己的英雄式正義。

   將謊言參雜在真實之中最可怕,真真假假的魅惑之音最容易遲鈍個人的判斷!!

   今天這篇報導的標題是『逆子大哭10分鐘「不知為何殺母」輔導員:一定有救』

   但內容真正符合標題的陳述只有極~簡單的一行:

   25日...安排個別輔導,50分鐘的會談最後10分鐘少年大哭表示不知道為何會殺母親。

   done.

   請先冷靜細想一下,通篇新聞只有這一小段文字描述,

   並無輔導的實體內過程,其它大段落都在描述少年犯案過程及毫無相關(湊字數)的入所作業程序。

   而標題卻下的如此聳動是為了什麼?

   是為了要煽動社會大眾對於殺害直系尊親屬如此大逆不道的道德情感嗎?

   企圖以聳動標題來掩蓋對於輔導內容隻字未提的事實。

   會不會有人想要知道輔導員這50分鐘裡究竟都談論些什麼?

   是什麼對話觸發少年這幾天來的淡漠情緒在最後10分鐘被找到出口?

   究竟是什麼樣的內容讓少年在霎那面對了真實? 並僅以此霎那便難以承受得大哭了10分鐘?

   我是滿想知道的。

   因為如此才能有更多資訊去考量、斟酌少年的情緒到底是真實或是虛假,

   支持有無教化可能的立場也才更站的住腳不是嗎?

貳.媒體事後諸葛的心態

   追溯既往的閱讀(retrospective reading)

   簡單來說就是當事人過去的行為被提出來重新檢討、評估以符合他現在的身份。

   每當社會上發生重大事件時,媒體總把當事人(無論加害/被害)的過去全部翻出來重新定義。

   媒體:「從少年有傷害動物的經驗來看,不難理解現在為何會有xxx的行為發生...」(此為舉例)

   究竟是誤傷還是刻意傷害? 我們不認識當事人只能透過媒體知道「所謂真相」。

   但不管是過失或故意,使動物受傷既成事實,媒體自然報導的心安理得。

   我不喜歡媒體將人過去的行為重新賦予扭曲的意義,再結合現有行為評論看吧我就說吧之類的話語。

叁.少年在弒母後的一連串行為背後歷程

   假設自己發生了一件連想都沒想過的事情,恨不得根本沒發生、不想面對時,你會怎麼做?

   根據媒體的描述,

   少年像似弒母後滿不在乎的跑去唱歌、泡溫泉最後在街上閒晃,「一點悔改之心也沒有」。

   但我會先試者去這樣理解少年的行為;

   不知道該怎麼面對、不想面對時,人通常會選擇否認一切。

   強迫這件事在「他的世界」裡從未有過,並且拒絕承認這是已經發生了的事情。

   前述那些行為,我認為都是想驅使自己維持日常,好說服自己一切都很好,沒事,沒事。

   不願意去面對、不想承認,因為這些必須面對真實的情緒很容易讓一個人的精神崩潰,遑論少年。

   而他種種的逃避行為,在社會大眾的眼中自然落下一個冷血的觀感。

--

社會大眾多會認為無論怎麼樣殺人就是錯的,更何況他殺的還是自己的母親,更加最無可赦!!!

我也贊同不管是什麼樣的情形,只要是殺了人就是不對的行為,該被懲罰、該負責任。

但是一個3歲的孩子順手拿了麵包店的麵包,跟一個25歲好手好腳卻不願工作的青年偷了一塊麵包,

同樣都以竊盜罪判刑7個月這樣合理嗎?

再舉個例子來說好了,

有因考量丈夫長年家暴求助警政機關又無門才痛下殺手而減刑的鄧如文,

也有因考量懲罰無實益而免刑的收賄歐巴桑,

這些都是在個別化原則下考量各自所有的不同情狀後所下的結論。

 

我想說的是,少年的教化性確實比成年人還要高,是因為少年正在發展階段,性格尚未定型,可塑性高。

在不好的環境下生存,有些人可以自制不犯罪、但偏偏有些人易受影響而從事非行行為。

而這些受影響之人只要並非本質上的劣根性,我都認為這仍具有改善、變化的機會。

至於有沒有教化可能性,在一開始便因為媒體的文字描述混雜了他確實弒母的行為便扼殺了後面的一切,

這是不對的。

 

這篇文不知道會有多少人看到,發文原因是看見新聞下有許多人罵翻輔導員,我覺得輔導員有點無辜。

媒體並未完整陳述過程,只以一行文字輕描淡寫的帶過,搞得輔導員好像很無知只會散播無盡的愛一樣。

 

最後,

我知道無論是想法、肢體,世界上永遠有衝突存在。

但正如同犯罪學上的漏斗效應,偏差行為很多,但真正被定義成犯罪的只在少數;

只有少數的行為人會完整走完司法流程。

我仍然相信,這世界上好人還是比壞人多。

 

不希望大家的理性被事件的單一面真實給蒙蔽住,聽聞媒體惡魔般囈語的煽動就放任情感支配個人行為。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ini 的頭像
    Gini

    Gini's Land

    Gi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